bet365有没有app欢迎您!
您所处的位置 首页 > 巾帼风采
王慧玲:张海迪精神鼓舞了我一辈子
来源:妇联管理员 时间:2015-05-04 浏览: 1 字体: [ ]

今年11月5日,从港闸区唐闸镇街道新华三村14幢103室里传来一片欢声笑语,原来是在南通打工的江西籍何辉夫妇俩为女儿芳芳过两周岁生日。他们家请来了唯一的客人,隔壁邻居,六十二岁的残疾人王慧玲夫妇。王慧玲将花了一个月才织好的一件毛线外套给芳芳穿上,作为给小芳芳的生日礼。这件小孩外套是残疾人王慧玲三十年来给左右邻居和孤寡老人义务织毛线衣第312件。

我们在新华社区党总支书记的陪同下来到新华三村14幢102室采访了残疾人王慧玲,坐在轮椅上的王慧玲,正在给另一位邻居织毛线围巾。王慧玲向我们讲述了她六十二年来的一段故事。

先让我们把镜头回放到1984年3月初,当时的港闸区(老港闸区管辖唐闸、天生港两镇)闸北街道西工房居委会向区、市宣传部门推荐了当时才三十岁的王惠玲的身残志坚的事迹,先在市文化宫的文明新风展览会作了宣传,后来一篇短篇通讯《海迪精神鼓舞着她——访唐闸西工房瘫痪姑娘王惠玲》,刊登在当时的《南通日报》二版上,还配了一张坐在轮椅上为他人理发的照片。王慧玲成了闸北一带的“新闻人物”。

三十一年前,当小惠玲还在母亲襁褓里的时候,不幸患上了小儿麻痹症,瘫痪了。从此,她失去了孩童时代上学的机会。直到十岁,还在“摇篮”里度过。到了十三四岁,她目睹退休老工人没早没晚地为地区居民热心服务的情景,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终于以顽强的毅力,用小凳作依托,下地学走路,每移一步不知要忍受多少痛苦。当时,青年人正在掀起学习张海迪顽强拼搏的精神,王惠玲就掏出了心底的秘密:“我要以海迪为榜样,决心在今年国庆节前学完高小课程,争取在明、后年达到初中文化水平,为四化建设做一个有用的人……”就这样,她开始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起初她学结毛线衣,专门买了毛线衣针织书,从平针开始学起,学会了玉米针,鱼骨针等花色。什么小孩的短外套,大人的对襟外套,要不了三四天就“交货”了。她为左邻右舍结毛线衣从来分文不取,里弄内一些双职工的子女,白天经常在外游荡,吵吵闹闹,弄得做夜班的工人睡不好觉,王惠玲终于想出了办法,把孩子们吸引到自己身边,一起阅读儿童读物,给他们轻声地讲故事,还同他们做些小游戏……,王惠玲先后带过八个孩子,至于人家“暂寄”的,就记不清数目了。“王阿姨虽是瘫痪人,培育我们不知花了多少心血!不少居民称她是我们西工房里的张海迪式的人物。”今年已三十六岁的西工房老邻居王燕、王薇双胞胎姐妹如是说。

1972年王惠玲被当时的闸北街道安排到花圈组当工人。在那里,她天天超额,月月超产,年年被评为先进生产者。于是,她感到人生是有希望的。一次,她给自己整修发辫时,用普通剪刀初步掌握了理发技术,并向里弄口的理发师请教一般发型,又买来了夹剪、削发器,摇着双轮车,利用空余时间走门串户,为西工房更多的老人、小孩上门服务。仅1979年到1984年,五年多里她就义务理发不下四百人次。

回顾当年的情景时,王惠玲深有体会的说:“我是在党的教育下成长的,比起张海迪我还差得远。”接着她说:“那时居委会、附近工房里的老伯伯、老妈妈们,对我是无微不至的关怀,他们的奉献精神和海迪的拼搏精神也一直鼓舞着我。”她那质朴恳切的话语,同她的事迹一样熠熠闪光。

如今她已是六十二岁的花甲老人了。她和六十一岁的老伴张志祥,向我滔滔不绝的谈起三十年前喜结良缘的往事,王惠玲三十二岁那年,在一位好心人的撮合下与家住港闸区幸福街道秦西村的贫困户张志祥结了婚。结婚那天,只有双方父母参加的一桌婚宴,因为当时家中住房紧张,谈不上新房,连张红喜字也没贴,还是居委会帮忙在花圈加工场用木板隔了一间八个平房的隔间当新房住下。1992年西工房拆迁,王惠玲夫妇俩作为特困户,由南通市政府从首批解困房中分配了一套30个平方现在居住的住房,而且是底楼的,这大大的方便了王惠玲的生活。王惠玲夫妇婚后一直没有生育,但夫唱妇随,生活过得既安静也和谐。艰苦的生活磨练了她,王惠玲虽下肢瘫痪,她还是尽量减轻丈夫的负担,洗衣、烧煮等她全包下来了,王惠玲住院40天,张志祥身影不离她。而张志祥有一年突然咯血,昏死过去,血色素只有3克,只有1.2米高的王惠玲坐了区里配给她的半自动化轮椅,到医院床前送饭、喂药。张志祥只要有空就推着她出去,夏天他还给王惠玲洗澡,冬天给她擦身、捂脚。王惠玲住院上下楼、大小便都是张志祥抱着的。老夫妻俩相依为命,人们都用羡慕的目光赞美着他们。社会上对他们也无微不至的关怀,新华社区居委会解决了她夫妇俩的低保,原来在外靠打临工生活的丈夫张志祥,由居委会分配担任了社区保安,每月增加了1000元收入。平时港闸区商务局、土管局还结对帮扶他们,逢年过节都要来看望,嘘寒问暖。

已经六十二岁的王惠玲现在给邻居义务理发的手艺落后了,但是她又操起织毛线衣的老行当。三十年来,先后为孤寡老人和外来工子女义务织毛线衣、毛线帽和手套围巾等有三百多件,克服手不如年轻时灵巧的困难,又学会了钩针、棒针、镂空等新型织衣针艺。邻居们送点水果、点心回报她都被她好言谢绝了。她说:“我反正闲着,你们暖了我就开心了。”

王惠玲不但手工巧,心灵也纯美,她与邻居关系也和睦相处。“只要看到下雨了,就喊左邻右舍收衣被,有什么东西丢在外面,或是门窗未关好,这时的王惠玲总要提醒我们……’’紧隔壁的邻居陈美如如是说。是的,三十年过去了,王惠玲也满头白发,沧桑变化的岁月使她青春不再,但王惠玲那昔日文明新风典型的传统却依旧在她身上不时的闪耀着光点。因为她说:“张海迪精神鼓舞了我一辈子。”